據相干媒體報道,今朝環球均勻的機器人保有密度(每萬名員工運用機器人臺數)為55臺,日本、韓國約300臺,而中國僅為21臺。
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于客歲宣布的《關于推動工業機器人家產生長的引導定見》中提出了生長方針:到2020年,機器人保有密度到達100臺以上。
嗅到了個中的開展時機,機器人家當的培養和規劃正在各地開花,擁有“智制名城”佳譽的常州更是搶灘涉足、轉型升級。記者相識到,武進高新區機器人家當集群現階段初具規模,已經有7家龍頭企業會聚,家當鏈開端成形。正在新北區,已經有多家制作企業引進了工業機器人,極大增加了自動化出產線上的服從。
武進高新區管委會相干負責人說,今朝汽車行業使用 機器人的最多,往后電子電氣、食品飲料、生化制藥等行業還會發生使用機器人井噴現象。“將來工場重復性的勞動,臟活累活,都由機器人來負擔,3~8年后,工業機器人將會獲得大批使用,‘無人車間’將不再是理想。”
兩年前,富士康就頒布發表打算2014年具有100萬臺機器人替換50%的人工。這不光會低落手機的生產成本,更是面臨用工窘境的幸免之舉。這股“機器人替換人類”的海潮正在九行八業伸張。
“中國吃人口盈利的日子快到頭了,辦理用工荒題目,工業機器人是個不錯的挑選。”常州太平洋電力設備團體董事長高旻東說,幾年前,一臺工業機器人要幾十萬,工人工資不高,企業還沒有引進機器人的動力。但現在,人力本錢越來越高,工業機器人卻降到10萬之內,工作量抵得上好一些工人,2年內就收回本錢,企業怎能不心動。
“出產不一樣的產物,只要稍作調解,機器人就會精準完成,比工人更靠得住。”星宇車燈的車罩車間主任馬凱說,正在燈罩注塑成形的的車間里共有12臺機器人,1個機器人干了3小我私家的事情,而今只要6小我私家來經管機器人,用工量大大降低。

“而今的90后很難經管,心態顛簸大,不可以刻苦,辛勞培養了2個月能上手了,成果他就脫離,企業只會冷靜買單。”新科汽車電子辦公室主任張開國說,相比傳統的焊工,焊錫機器人幾緩解了用工荒題目。買1臺機器人相當于養3個工人,等收回本錢,機器人每一年只要固定的維護費用,根基便是一只“不吃飼料只下蛋的雞”。
1個機器人干3個工人的事情,
收回本錢后便是“不吃飼料只下蛋的雞”
新科客歲引進的錫焊機器人能替換3個工人
“富士康為什么一再產生工人自盡事務,標準化、機械化的操縱,不免讓人心理產生異化,然則機器人不會有龐雜的心態題目。”張開國說,正在簡樸、反復的勞動中,機器人比人類更有上風,工人能從中解放出來,處置更有創造性、更輕松的事情。
那末,是沒有是跟著工業機器人的普及化,工人會面對失業問題呢?高旻東卻沒有這么以為:“能引進工業機器人的企業生產規模都沒有會小,只會擴大生產,工人只要根據職業升級,能夠操控和經管機器人,飯碗沒有會被搶走。”
邵彩娥正在太平洋電力工作了二十很多年,本年3月,團體引進了一臺機器人,專門用來焊接真空斷路器的框架,她很快從一名焊工轉業成了機器人操控工。“上了一周的培訓,我學會了簡樸的編程,只要把斷路器每一個焊點的角度設定好,機器人就能夠主動焊接。換個產物,我只要從頭寫個順序就行。”
“工人只要根據職業升級,能夠操控和治理機器人,飯碗沒有會被搶走”
太平洋電力引進了一臺焊接機器人,在這里工作了20很多年的邵彩娥很快從一名焊工轉業成了機器人操控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