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關于水下機械人的消息非常搶人眼球:10月16日,山東海納海洋高新科技有限公司“水下機械人”產業園完工,項目投資達3.6億元;10月23日,上海海事大學自行研制的新型水下機械人“海事一號”完成系統集成,其正在經濟性、靈活性、活動范圍和節能環保等方面都要優于傳統遙控水下機械人;11月1日,哈爾濱工程大學勝利研制出“基于水聲定位取圖象跟蹤識其他智能水下機械人”。有專家默示,因為海上打撈、海洋石油工程等行業的迅速成長,水下機械人迎來了成長的好時機。然而,目前我國水下功課機械人構成產物的還很少,產業化才方才啟動,是以,要想開辟這一遠景廣漠的市場,必需根據產學研聯合的方法,鼎力推進水下機械人向產業化標的目的邁進。
產業化方才起步
英國能源咨詢機構道格拉斯威斯特伍德公司克日在其出書的第六版《水下機器人投資市場預測》中,對2013~2017年的事情級水下機器人投資市場進行了闡發,以為這5年間的水下機器人項目總投資額將達97億美圓,較已往5年的投資額增加快要80%。個中,鉆井辦事投資額將占水下機器人項目總投資額的四分之三,每一年的投資額增加幅度為13%。有業內人士指出,到2013年,我國的水下機器人市場規模將到達100億元。
據了解,水下機械人可在海洋環境監測、海洋資源勘測開采等方面發揚重要作用。2010年,美國墨西哥灣的一座深海油井的鉆井平臺爆炸起火,為堵住漏油井口,石油公司派出了多個水下機械人下潛到1500米深的海底進行了功課。另外,打撈業的生長還造就了對水下機械人越來越多的需求。

我國研討水下機器人的單元較多,內容還千奇百怪,但代表國內先進水平的唯一幾家,即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所、上海交通大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〇兩研討所等。近年來,這一些機構加大了在這里方面的研發力度,有的還與企業協作,開辟這一需求不時增加的市場。
本年7月,國產3000米水下機器人家產化項目經過國家高新科技部國際協作項目初審,標志著重慶前衛儀表有限責任公司、哈爾濱工程大學和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協作展開的我國首個深海石油開采水下機器人家產化項目正式啟動。估計深海水下機器人工程樣機將于2016年研制出來,2018年實現家產化,并到達年產20~50臺套、相干家產產值約為300億元的目的。本年10月完工的山東海納海洋高新科技有限公司“水下機器人”家產園將正在兩年內建成,屆時濰坊濱海將成為我國主要的水下機器人研發生產基地,為該項目供應技術支持的是中國海洋大學和中國海洋研究所。此前的2012年5月,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控股的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正在沈陽開建工業機器人家產基地,其主要產物還包含水下機器人。可以說,以上3個項目是我國水下機器人家產化的代表,均處于起步階段。
產學研連系加快推動
由環球局限來看,美國取日本正在水下機器人行業最具競爭上風。近年來,跟著高新科技的進步和進步,觸及水下機器人的能源給予、精準定位、零可見度導航、高強輕質質料等技能的研討皆取得了不一樣程度的打破,加上市場需求的提升,美日兩國的水下機器人產業化還獲得疾速推動,其產業化程度遠遠高于我國。業內專家闡發,因為科研機構產業化動力缺乏及企業進入門坎相對較高檔緣故原由,我國水下機器人產業化多年來進度遲緩,但近幾年有加速的趨向。
哈爾濱工程大學一名傳授指出,沈陽自動化所、上海交通大學正在從前就展開了水下機器人產業化層面的事情,但其他高校取科研院所推進相干科研成果產業化還只是這兩年的事情。沈陽自動化所成立了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學成立了南洋水下工程公司,但后者還未構成真正的生產能力。而正在水下機器人科研層面碩果累累的哈爾濱工程大學,取企業互助較少,一樣平常是客戶找到黌舍,提出本身的產物需求,黌舍就做一套。本年7月取前衛儀表公司展開的互助,是其向產業化邁出的主要一步。
取此同時,進入這一行業的資金和技能門坎較高,特別是真正功課用的水下機器人布局較為龐大,研制周期相對較長,產業化難度大。這也正在一定程度上攔阻了水下機器人的產業化歷程。正因如此,業內專家建議,鑒于今朝海洋石油工程、海洋科考、海洋打撈等行業對水下機器人的需求猛漲,并且顯現不休增加的態勢,有關部門應高度存眷水下機器人的產業化成長,并正在項目立項取實行層面賜取政策傾斜。別的,相干科研單位和出產企業能夠取實力雄厚的需求方,如大型石油團體、海洋勘察企業或打撈企業等聯手實行產業化項目。只有如許,我國才不至于正在水下機器人這一新興市場相比先進國家“慢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