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醫療行業發生深刻變革——手術機器人原來這么溜
2025-01-07

首先,是設備高昂的價格。以目前應用最廣泛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為例,每臺價格通常在2000萬元—3000萬元之間;“天璣”骨科機器人雖然是國內自主研發,其價格也在1000萬元以上。這就決定了,只有經濟較發達地區的三級綜合醫院才有實力采購手術機器人。其次,每項新技術、新項目的開展,需要受眾有一個認知并接納的過程,作為新事物的手術機器人當然也不例外。
手術費用也是患者極為關心的問題。記者查閱相關資料,使用手術機器人,都會收取幾千元甚至上萬元的開機費用,且大部分地區都無法納入醫保。
其實,我們可以給機器人手術算一筆“經濟賬”:比如傳統的骨盆手術,需要做20厘米以上的切口,術中出血2000毫升以上,術后需要2—3個月時間才可以下地行走,許多老年患者根本無法承受。而使用“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出血量一般可控制在20毫升左右,手術切口僅1厘米左右,術后1—2天基本就可以下地行走,打破了“傷筋動骨一百天”的魔咒。
科技的進步不斷顛覆著傳統醫療,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和臨床經驗的積累,在政策、資金等各方面因素的助力下,未來,手術機器人必將以更普惠的價格惠及更多人。例如,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尤其是5G的應用,醫生還可以通過手術機器人,為千里之外的患者進行遠程手術,讓更多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