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改變產業布局:快速滲透三大產業,制造機器人密度十年間提升13倍
2025-01-20

同時,智能制造位列產業數字化上市公司數量分布首位。報告顯示,產業數字化上市公司分布中,“智能制造”領域上市公司分布最多,有2443家公司占比67%;第二為“其他數字化效率提升業,有642家公司占比18%;第三占比最多的為“數字商貿”,有243家公司占比7%。
其次,數字技術賦能智慧農機,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帶來新局面、新機遇和新發展。報告顯示,農機自動駕駛是當前的核心需求。2021年,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農機應用北斗終端超過60萬臺套,產品溯源、智能灌溉等智慧農業新模式得到廣泛推廣。此外,2021年,農業機械相關專利申請4605項,同比增加27.6%;智慧農機相關專利申請146項,同比增加71.8%。天眼查有關負責人表示,隨著農業生產、加工等環節加速推進數字化建設,“三農”數字化綜合服務效率明顯提高,農業農村數字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最后,數字經濟為服務業轉型升級提供新機遇。當前,需要全面加快商貿、物流、金融等服務業數字化轉型,提高服務業的品質與效益。近年來,我國電子商務、移動支付規模全球領先,網約車、網上外賣、數字文化、智慧旅游等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報告顯示,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保持快速增長,由2012年的8萬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42.3萬億元,年均增長20.3%。此外,截至2021年10月,數字人民幣試點場景已超過350萬個,覆蓋了生活繳費、餐飲服務、交通出行等多個領域。由此可見,數字經濟與居民消費升級形成新的交匯,為我國消費創新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發展數字經濟已成共識
《“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確,“十三五”時期,我國深入實施數字經濟發展戰略,不斷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加快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取得積極成效。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達到7.8%,數字經濟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報告顯示,2022年上半年,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9.9%,高于固定資產投資13.8個百分點,5G基站、大數據中心等數字經濟新基建投資高速增長。業內人士表示,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相互促進為經濟社會發展增添了新動力。數字經濟將有效帶動投資提質增效。尤其是在疫情影響下,實體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持續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近十年來,各地數字經濟相關政策頒布數量逐年上升,其中2021年出現爆發性增長,較2020年度增長近150%,80%左右的政策是近5年內頒布的,發展數字經濟已成各地趨勢和共識。報告顯示,2012-2021年,十年間,數字經濟相關政策數量從19項增長到335項。北京、上海、廣東,三地2021年數字經濟政策頒布位居前三。
具體來看,數字經濟的“北京方案”再迎新突破。11月25日,北京市通過《北京市數字經濟促進條例》。這意味著,北京向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邁進的過程中,有了更堅實的法治保障。比如,成立全國首家新型數據交易所,首次對外發布包括全國首發數字交易合約;國家網絡安全產業園聚集273家企業,“四梁八柱”企業集聚,新一代信息技術全產業鏈布局已經完成。
此外,上海搶占數字經濟新賽道,構建企業數字生態朋友圈。報告顯示,2017—2021年,上海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復合增長率達86.2%,數字技術創新和數字產品供給能力顯著提升。面對數字經濟“風口”,深圳出臺政策措施,報告顯示,深圳數字經濟占地區生產總值逾三成,規模和質量位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在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發展的同時,全力構建數字經濟產業新生態。
天眼查報告顯示,各地發布的數字經濟政策數量與當地GDP經濟總量高度正相關。相較于長三角和粵港澳地區來說,東北和西部地區數字經濟政策較少,廣東省的數字經濟政策發布最多。此外,數字經濟還催生了新職業,97個數字職業彰顯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各地及時出臺培養和鼓勵相關領域人才發展的具體措施,為地方數字經濟發展打好人才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