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夕科技選擇仿人化的技術路徑,致力于讓機器人以更加類人的方式工作。參考人的行為方式,人工作業往往以手感調整為主,視覺引導為輔,將這些從人身上的啟發移用到機器人的工作形式及相應的產品設計上,從而實現更通用智能的機器人產品。“科技創新讓機器人有能力勝任更多重復、枯燥、有害的工作。”非夕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王世全說。
在本次的發布會上,非夕科技帶來的自研創新產品:全球第一款自適應并聯機器人——玄暉Moonlight,可以被認為是細分領域里的“專家”。
據介紹,玄暉結合并聯式架構的優化,能夠根據接收到的力反饋做出實時的調整,同時,它還擁有強大的適應性和廣泛的應用性,可以自動化復雜力控任務,快速適應操作環境的變化,能廣泛應用于更豐富的場景。玄暉自適應并聯機器人預計于2023年第三季度推向市場。
在非夕看來,如果想讓機器人實現如人手一樣精細、靈活的操作能力,僅靠機械臂本身是不夠完備的,還需要靠“手”的創新。非夕Grav(二指力控型電動夾爪)通過實現極致的力控性能,以及仿生壁虎材料的運用,能極大地擴展夾爪的通用性,適應盡可能多的處理對象和復雜任務,也就為機器人工程方案提供更多的選擇。Grav系列通用力控型夾爪預計于2023年第二季度推向市場。
有了手和臂后,非夕還發布了完整的通用“大腦”——穹知NOEMA系統,包括了穹知云平臺、穹知邊緣系統和穹知邊緣控制器。用戶可以非常輕松地進行AI模型的開發和解決方案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數據治理、模型訓練、算子編排、方案部署,和維護調試等功能。面向第三方使用的穹知AI平臺將在2023年6月對外開放注冊使用。
以打磨拋光為例,這是制造業中一道不可或缺的基礎工序,也是很難實現自動化的環節。行業常見痛點包括工藝難度高、大多數自動化方案通用程度不高,以及缺少高可靠性的硬件設備。自適應機器人具備曲面跟蹤、軌跡學習、曲面貼合、力位復合控制的動態性能,同時還兼具可靠的抗干擾能力、更加靈活的空間運動能力,這些成為了自適應機器人能出色完成打磨拋光任務的核心能力。
在機器人行業中,往往面臨著諸如:復雜應用落地難、測試部署周期長、業務批量復制難等痛點。結合非夕自身優勢,非夕在發布會中介紹了面向生態伙伴的核心舉措。如面向自適應機器人使用者,打造了易用的軟件平臺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