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恩達遞給我一個小設備,繞在我的耳朵上,并通過一個小電線連到一臺智能手機上。它看上去就像是“回到未來”------一個不支持藍牙連接功能的智能手機耳機。但是,這個耳機卻能讓你“看到”一絲未來,因為在某種程度上,這個小設備能讓盲人重新看見東西。
吳恩達現在是中國互聯網巨頭百度公司的首席科學家,上文提到的這款小耳機設備則是他們最新的幾款原型產品中的一個,名字叫做百度小明DuLight。該設備包含一個微型攝像頭,可以捕捉你面前的一切景象(人臉,街景路標,或是一包食物),然后它會把這些圖像發送到你智能手機的App里面。這款App應用隨即會分析相關圖像,然后判斷出該如何描述這些圖像,并且將對圖像的理解翻譯成語音通過耳機播放給你聽。如果你是個盲人,那么至少對自己面前的東西會產生一個大致印象。
DuLight目前仍然處在開發初期階段,雖然現在它無法正常工作,但有朝一日肯定會變得非常有用。不過,DuLight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未來,那就是機器可以感知、理解他們周圍的環境,而且甚至能比人類自己理解的更好。這種類型的人工智能不僅改變了我們使用計算機和智能手機的方式,而且還改變了我們和世界互動的方式。
吳恩達的原型產品依賴于一種名叫“深度學習”的技術。在以百度線上服務為基礎的大規模計算機數據中心里,他們運行大規模神經網絡-------一種硬件和軟件的網絡,和人類大腦里的的神經組織有些類似。通過分析海量數據圖像集合,這些網絡可以學習識別物體,編寫文字,甚至識別人臉。舉個例子,如果在一個神經網絡里放入足夠多的貓咪照片,那么它就能夠學會識別一只貓;如果在它里面放入足夠多的云彩照片,它就能夠學會識別一朵云彩。
類似的技術已經開始應用在了百度和很多美國科技巨頭公司里,比如谷歌,Facebook,以及微軟。在谷歌,神經網絡已經能讓你立即搜索指定的人,地點,甚至是你遺忘在私人相冊中的某張照片。谷歌神經網絡還可以識別出你對安卓手機說出的語音命令;在Facebook,深度學習技術可以識別出用戶放在狀態更新照片中的人臉;在Skype(目前已經被微軟收購)人工智能可以立即實現一種語言到另外一種語言的翻譯。
所有這一切,都像是科幻小說似的。但不得不說,2015年是人工智能技術騰飛的一年,這個技術開始真正進入到了我們的真實生活里了。DuLight和谷歌聊天機器人可能只是實驗,但是Facebook的臉部識別,微軟的Skype翻譯,還有谷歌安卓語音識別不是少數人的專利,而是開放給了所有人。谷歌還使用人工智能技術推動其互聯網搜索引擎------谷歌線上帝國的根基;Twitter使用人工智能技術識別色情內容,讓人們有機會攔截不良內容;百度則使用該技術來定位廣告和識別惡意軟件。
2015年底,人工智能技術有了很大的飛躍,深度學習也有了很大進步。
在十一月初,谷歌讓整個科技世界大吃一驚,他們將通過深度學習服務的軟件引擎開源了,把這個最重要的技術分享給了所有人。不止是谷歌“贈送”了所有人工智能技術(更不用說導入到深度學習系統內部的海量數據),他們這種行為甚至推動了整個深度學習行業的革命。
就在谷歌宣布開源人工智能技術幾周之后,Facebook也宣布開源其深度學習人工智能硬件服務器。一天之后,以特斯拉公司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和YC創業孵化器總裁山姆阿爾特曼宣布成立了一家10億美元的非盈利機構OpenAI,還對外分享了他們所有的人工智能研究和技術。
事實上,OpenAI是一家很重要的機構,由前谷歌頂級人工智能研究院伊利婭·蘇特斯科娃負責監督該機構。馬斯克和阿爾特曼加入這家機構,也是希望能保護世界免于收到人工智能的危害。他們擔心像深度學習這樣的技術會變得非常強大,最后變成失去控制的超級人工智能,而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開放這種技術,讓每個人都能掌握這種技術。
“就像人類對抗‘邪惡博士’那樣,絕大多數人都是善良的,人類集體的力量可以把那些不好的因素給抵消掉,”阿爾特曼說道,“我們覺得,人工智能越是普及,就越不會有那么多的不好后果出現。”
現在給那些違反直覺的爭論下結果,還為時過早。距離實現超級人工智能,還有很長一段路要早,到它到來的那一天似乎還很久遠。危險的確值得思考,但是社會應該擁抱人工智能帶來的好處。DuLight就是一個非常不錯的例子。Facebook也才嘗試相同的技術,今年秋季,他們同樣會為視力受損的人士推出一項技術,可以自動識別他們Facebook News Feeds里的照片,然后通過一個“本文轉語音”引擎來描述這些照片。可以說,Facebook的技術效果影響力是巨大的,而且傳播速度也很快,目前有超過五萬名視力受損人士在使用Facebook,但是他們還無法看到平臺上的照片,如今終于有一臺機器可以變成他們的眼睛了。
現在,我們能夠終于看到人工智能所帶來的影響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