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4年起,機器人之風就開始盛行,市面上一下子出現了很多機器人的創業公司,也有很多的熱錢流進這個領域。
然而兩年過去了,除了工廠里的機器臂,“護理型機器人”和“導購機器人”已經漸漸沒有了聲音。這種情況其實與國內的機器人市場還不夠成熟也有很大的關系,不過廣州一家機器人公司——廣州映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映博科技),現在還在堅持著。
映博科技生產的機器人叫派寶,這個機器人也被叫坐“陪伴機器人”。該公司創始人覃爭鳴介紹,映博科技成立于2013年,今年年初已經獲得了1200萬美元的Pre-A輪融資,由廣東凱迪威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戰略注資。
進入機器人行業,對覃爭鳴來說是興趣的延續。他說:“在讀大學的時候,我就是跟著華南理工大學機器人的教授學習,也是華南理工大學機器人實驗室成員,后來去了IBM工作了一段時間。”
記者了解到,此前,派寶機器人主要在海外市場銷售,銷售數量在每年幾千臺左右。這個數字與動輒百萬銷售量的電子產品來說的,量級確實小很多。但覃爭鳴表示:“其實導覽、導購、護理、陪伴這些機器人并不是一個剛需,很多人買來的只是玩一下,現在這類型機器人的公司銷量其實都不大,但海外的接受程度要比國內高一些。”
派寶機器人賣給海外的產品,需要跟平板一起使用,下載APP后,在手機上進行往前往后,上下左右的移動,語義識別并未加入。這似乎跟我們認為的機器人帶來的智能差很遠。覃解釋:“買我們產品的用戶,很多都不是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如果針對每一種語言進行語義識別,內容接入,比如本地的歌曲、新聞等等,這些投入太大了,反而不實用。但是派寶可以視頻通話,可以一直保持視頻狀態,做到遠距離陪伴。”
而對于為什么會選擇先外銷海外,而不是做內地市場,這與映博科技另一位創始人范耀君的經歷有關。據界面新聞記者了解,范耀軍此前曾在中興負責海外市場的銷售,因此派寶在海外的銷售渠道也是找到這些代理商進行銷售。
現在映博科技也針對國內市場,研發了一款帶著屏幕的機器人,且可以進行語音控制和語義識別。應用的場景包括播放歌曲、地圖導航、喜馬拉雅FM、天氣等。這款已經在天貓、京東等官方旗艦店上架。線下目前也有100家合作的代理商。覃爭鳴認為,機器人這種產品,線上的銷量會比較少,主要還是靠線下,因為線下用戶能夠體驗到產品,從而促成交易。而到今年底,國內的代理商,他希望能夠談到1000家。
此外,映博科技正在調試它的高端機器人產品,主要做企業導覽,目前還未定價。另一款低價、便于攜帶,插入手機就可使用的機器人正在生產,售價在499元左右,而上述海外的產品則售價為2999元,國內帶屏幕的產品則在5000元以上。但后兩者因為價格的原因,可能會讓潛在的用戶放棄購買。
因此映博科技想通過的這款低價的機器人走量,在國內做出品牌。覃爭鳴說:“我們現在如果不繼續做研發的話,是可以有盈利的,未來我們的盈利模式是靠賣貨來獲得營收。”
對于機器人創業公司的現狀,覃說:“機器人的公司都要經過三個過程,研發、生產和渠道。剛開始,一個創業公司很需要12-18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去研發第一款產品,度過了這個時期,還要找到合適的供應鏈進行生產。因為機器人的元器件、零件很多,每一個都需要自己去找,這個又需要一年的時間。最后是渠道,怎么賣出去,找代理商愿意代理,又需要一定的時間。創業公司在每一個階段都可能因為難以維持而離開這個市場。”
而映博科技目前在研發方面的團隊比較穩定,產品也已經在海外市場上市推廣,供應鏈已經合作兩年,合作關系還不錯,銷售渠道也已經建立。覃認為,這些都是派寶目前的優勢,現在他們的當務之急是能夠做出品牌,找到更多的代理商,銷售出更多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