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機器人“擠”進德國展 中國制造與國際技術水平差距逐步縮小
2024-11-18

庫卡同樣是機器人企業的四大家族之一,旗下的一款大型機器人占據幾十平方米的展位,該機器人可承載兩人,還能通過360°旋轉帶給乘客“過山車般體驗”,從而吸引了無數觀展者排隊體驗。另外,高度智能化的跳舞機器人、能夠吊車的大型機械手臂等酷炫工業產品都賺足了眼球。
“在漢諾威,企業都拿出了最前沿的技術,大家比的是最好的產品和技術。”一位首次參展的企業高管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記者走訪發現,各國所展示的工業技術產品也有明顯差異,如東道主德國集中展示其工業智能化,美國重點展示其最新環保科研成果,加拿大則把重點放在采購方面。與順德政府團一同出訪的時事評論員龍建剛直言,發展中國家的參展企業還處于中下水平,很多都無產品展示,中國企業相對好些,如佛山有很多企業帶來自家的王牌產品。
缺乏核心技術和原創產品
以廣東制造為代表的中國工業,究竟距離德國工業有多大差距,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問。
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認為,中國制造業發展模式是“以時間換空間”,靠三來一補等形式完成,這導致中國制造業企業普遍存在一個問題——缺乏核心技術。
有業內人士表示,順德的嘉騰、利迅達等機器人在展會上出盡風頭,但它們的機器人產品的關鍵零配件及核心技術還掌握在國際機器人企業巨頭的手里。龍建剛表示,以廣東工業為代表的中國制造一直是跟隨者,過去三十年都處于模仿、代工階段;因為缺乏核心技術過度模仿及缺乏自主的知識產權,過去很多國際一流展都難以參加。
中德工業差距在縮小
這次佛山共有11家企業組團參加漢諾威工業展,多數企業均是第一次參展。事實上,除了11家參展企業,佛山還有約40家觀展企業,這也意味著未來會有更多企業來到漢諾威參展。在吳曉波看來,中德工業技術的差距正在縮小,“過去有7成的差距,今天就可能只有3%~5%的差距了”。
這種觀點也得到很多參展企業高管的認同。某企業高管武楨就表示,“確實看到很多有啟發性的工業技術及產品”。霍錦添也直言,中國制造與國際工業頂尖水平的差距已經很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