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5個部門發布了《“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到2025年,我國成為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應用新高地。
當前,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還存在哪些不足?未來,應如何進一步提升我國機器人產業創新能力?
產業呈現良好發展勢頭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司長王衛明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機器人產業呈現良好發展勢頭,規模、技術和產品實現突破。從規模上看,2016至2020年,我國機器人產業規模快速增長,年均復合增長率約15%;從技術和產品上看,精密減速器、智能控制器等關鍵技術和部件加快突破、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整機性能大幅提升、功能愈加豐富,產品質量日益優化。同時,應用水平大幅提高。
我國已經連續8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國,2020年制造業機器人密度達到246臺/萬人,是全球平均水平的近兩倍。工業機器人應用領域已經覆蓋汽車、電子等52個行業大類、143個行業中類,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在倉儲物流、教育娛樂等領域實現了規模應用。
王衛明認為,我國機器人產業已基本形成了從零部件到整機再到集成應用的全產業鏈體系,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創新有序推進,整機研發及批量制造能力不斷增強,產業鏈應變能力和協同發展能力持續提升。但是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機器人產業還存在一定差距。比如,技術積累不足,原創性研究、理論研究、正向設計能力欠缺;產業基礎薄弱,關鍵零部件質量穩定性、可靠性等還不能滿足高性能整機的需求;高速、高精、重載等高性能整機產品供給缺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