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教育是多種學科綜合的學科,包含數學、空間設計、物理、化學、建筑、地理、生物等。格物斯坦表示:編程加盟課程的老師介紹說,學習機器人編程可以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包括動手、想象、創造、觀察、分析等。機器人教育課程講究在“做中學”、“玩中學”,讓孩子在輕松的環境中掌握知識。
任何新的教育內容進入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都需要時機,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本輪課程改革在本世紀初啟動,那段時間機器人的價格還非常昂貴,少數貴族學校才買得起,是“陽春白雪”。所以,一個時間階段內,我們看到的機器人教育是企業推動或社會機構推動的,市場上是以競賽驅動運行模式,校內是以興趣小組為形式的活動,并沒有真正“走進課堂”,沒有走到“每一個”學生身邊。
客觀地說,在上一個時代中,企業作為率先吃螃蟹者,試水機器人教育市場,是個大膽的行為,也是高尚的行為,為我國中小學機器人教育打開了一扇大門,他們的功勞是值得肯定的。但時至今日,隨著各方面因素的不斷變化,由企業或一般社會機構推動的競賽引導興趣小組形式的機器人教育,已經不能滿足教育發展的需要,應該有新的形式出現,這就是以“機器人進課堂”標識的機器人教育改革和實踐。
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網絡平臺部主任張生認為,人工智能教育要重視倫理價值取向的設計。人們對人工智能發展的熱切關注,很大程度上基于對人類自身的關注。人類是否會被機器人取代?人類會不會成為人工智能的奴隸?其實質是人腦智能與人工智能,或者說人與機器人如何和諧共處的問題。
教育不僅承載著改變思維方式的任務,還承載著塑造世界觀、價值觀的重大任務。人工智能倫理問題應在課程設計與實施中得到充分重視。諸如“自動駕駛車輛在馬上要發生事故時,是優先保護路人還是乘客”“如何增加人工智能給人類帶來的幸福,同時減少憂慮”此類的問題,將使學生在學科相關的真實問題情境中發展批判性思維,并學會從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結合的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
綜上所述,機器人教育強調手腦并用、知能并舉,是培養中小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重要載體。首先,文章分析了機器人教育的發展背景。其次,文章將機器人教育定位為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中堅力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抓手和推動智能教育發展的重要基石。最后,文章提出制定相關政策、強化師資隊伍建設、開發優質課程資源、加快建設教學環境、建立示范點是推進我國機器人教育普及的可能路徑,以期為我國中小學機器人教育的深入發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