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訊 從智慧農業到智能制造,從數字金融到數字物流,從智慧城市到數字鄉村……近年來,數字化就像傳說中點石成金的“金手指”,正在深刻改寫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重構民生保障與社會治理的場景。推動各相關領域向數字化全面轉型,勢在必行。
順勢而“為”才能乘勢而“上”。江蘇是經濟大省,也是數字經濟規模、發展水平均居全國前列的省份,數字產業集群發展有不少亮點,比如兩化融合發展水平連續7年保持全國第一,智能制造發展指數全國第一,中國軟件名城數量全國第一,工業互聯網應用位列全國第一方陣等。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要把數字經濟作為江蘇轉型發展的關鍵增量,打造全國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新高地。最近召開的全省數字經濟發展推進會議進一步提出,要扎實推進數字經濟發展,為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動能。江蘇數字經濟發展正在邁上嶄新賽道。
用好數字化這個“金手指”,深化認知是重要前提。今天,數字經濟已經成為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但應當承認,人們對它的了解還不夠多、認知還不夠深,推動企業、產業乃至其他領域向數字化轉型的緊迫感和自覺性都還不夠強,素養和本領還不夠高。十多年前,某市有位領導為了推動軟件產業發展,專門在辦公桌上準備一個小本子,上面記滿了諸如“嵌入式軟件”之類的“名詞解釋”,一時傳為佳話。認識是行動的先導,理解是執行的保證。今天我們發展數字經濟,推動產業轉型、治理變革,同樣需要善于學習思考,學然后知不足、學然后謀對策,這樣才能抓得準、抓得好。
用好數字化這個“金手指”,謀定后動是關鍵之舉。數字化不是趕時髦、圖熱鬧,而是實實在在地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相融合,推動生產、生活和治理方式向數字化轉型。小到一家傳統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大到一個重要產業的數字化升級,乃至于一個城市以數字化為依托提升治理能力,都需要通盤考慮、周密計劃、穩妥實施,在時機、步驟和效率方面力求最佳匹配。對于我省數字經濟發展,省“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和相關指導意見,以及日前召開的推進會已作出明確部署,有關立法工作也已展開,這為各地、各行業和領域謀劃推動數字化轉型提供了重要框架和參考坐標。
“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遙想20多年前,當數字經濟的前鋒——信息產業、網絡經濟剛剛興起之時,人們飽含熱情和期待地將其命名為“新經濟”。近些年來,數字經濟由細流而波濤,一路滾滾向前、前景看好。對于發展數字經濟,現在人們已經形成了高度共識,認為它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引擎,服務保障民生、促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舉措,加快科技產業變革、構筑現代化建設新優勢的關鍵力量”。作為數字經濟的排頭兵,江蘇既要“不失時機”迎接新變革,更要力爭“先人一步”占領制高點。用好數字化這個“金手指”,正當其時也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