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嬋
■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李雪婷
在去年疫情期間研制出世界首臺咽拭子采樣機器人的趙慧嬋,此前在網絡上也是人氣頗高,她在云棲大會間隙接受了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的采訪。
今年32歲的趙慧嬋是山東淄博人,或許因為小時候就很喜歡搭積木,上學后她一直喜歡電學和力學,順利考上了清華大學,獲得機械工程和經濟學學士雙學位。博士畢業于康奈爾大學機械工程專業,曾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后研究,于2018年回國。現任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副教授。
期望機器人幫人類做危險繁重工作
曾經感慨“所有生活的波瀾都是因為科研的起落而引發”的趙慧嬋,主要從事軟體機器人領域的研究。軟體機器人是面向機器人本體設計和硬件技術的一場革命,被譽為“機器人領域十二大前沿科技”之首。
趙慧嬋介紹說,其負責的科研項目主要呈現形式包括智能假肢以及外骨骼系統,可以將其穿戴到人的身上和殘疾人斷臂合二為一,還可以用在各種仿生機器人上。
他們還會利用柔性材料便攜的特征,做一些能夠進入狹小空間的機器人,能代替人類去各種環境復雜危險的地方進行探測、收集樣本和信息傳輸,其應用非常廣泛,發展前景很好。
得益于在軟體機器人領域的出色成就,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趙慧嬋與她的團隊承接了為武漢研制咽拭子采樣機器人的任務。
“世界上從來沒有一臺咽拭子采樣機器人”,趙慧嬋說她和科研團隊是摸著石頭過河,設計者在確保機器人在具備采樣準確度的同時,也要具備容易消毒、防止交叉感染的特點。
歷時八個月時間,采樣機器人研制成功,應用到快速移動核酸檢測車上。目前這項技術仍在不斷迭代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