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產業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
2024-11-17

人工智能產業實力大幅提升
截至2021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增速同比全球超過4個百分點。其中,中國人工智能基礎層產業規模增速最快,2016-2021年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40%以上;應用層產業規模占比最大,占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總規模的51.1%,近五年占比均高于50%。
鄒德寶告訴本報記者,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多項成果位列全球第一。比如,專利申請量占全球比重70.9%,位列全球第一。論文發表數占全球比重26.5%,位列全球第一。
“人工智能作為一種通用技術,具有滲透賦能效應。人工智能技術會在某些關鍵行業部門率先使用,推動這些部門實現技術進步,并大幅提升產出水平,把生產可能性曲線不斷向外推移;同時,這些技術進步快的部門也反過來對技術進步慢的部門產生擴散,最終在更大范圍和更長時間內起到推動技術進步的作用,實現整個經濟社會生產邊界的拓展。”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所高技術室主任張于喆向本報記者表示。
不過,在鄒德寶看來,目前,在人工智能領域,人才供需失衡已經成為制約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截至目前,我國人工智能產業人才需求約328萬人,人才供給約31萬人,缺口近300萬人。而且,在人工智能行業應用滲透率方面,截至2021年底,我國人工智能應用領域前十滲透率除了智慧金融(75%)外,其他領域不足30%,而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領域的應用滲透率僅為4%,行業滲透率低也是制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
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加速深度融合
近年來,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已成為我國的重要經濟戰略。
“人工智能應用助力實體經濟轉型升級主要體現在降本、提質、增效三個方面,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主要針對于標準化程度較高的行業。”鄒德寶表示。
張于喆表示,人工智能技術會對工業、農業、醫療、商貿物流、能源等重點產業領域賦能。
對于如何更好地實現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鄒德寶建議,一是協同產業要素,構建開放市場機制。在人工智能產業突破的道路中,科研單位獨立攻關缺乏充裕的要素支撐、企業主體的自主研發缺乏專業的科研力量、政府主體的直接參與無法負擔起龐大的建設需求,只有將產業要素有機凝聚,進行市場化專業分工,才能實現核心理論的突破、重點產品的打造以及基礎能力的建設。二是加強區域聯動,構建協同互補的先導先試能力建設。結合各地區產業環境特點,加強人工智能的應用創新、探索和示范。通過開放性政策引導鼓勵企業創新應用,摸索人工智能創新應用成功經驗;通過應用牽引加快智慧化項目落地,促進形成智慧產業新的增長點;通過因地制宜地開發打造區域特色化智能經濟,加速形成特色融合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