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對今年機器人上市潮的判斷再次被證實,海康機器人打響了第一槍。
3月7日,海康機器人在創業板遞交招股書,擬募資60億元,事先張揚一年多的分拆計劃終于定音。
作為母公司海康威視(安防茅),近年來的分拆上市動作不斷。另一家子公司——螢石網絡早已成功登陸科創板,順利融資37億元。雖然螢石網絡上市當日遭到破發,但是近期成功回升,一度突破200億市值。
很明顯,機器人業務也將承擔海康再造一個百億市值公司夢想。
招股書顯示,海康機器人的營收利潤都有不俗的表現。2019年-2022年前9月,分別實現營業收入9.41億元、15.25億元、27.68億元及28.1億元,凈利潤4547.86萬元、6509.64萬元、4.82億元及4.28億元。營收連續三年翻倍,凈利潤更是在2021年實現七倍的增長。
從收入構成來看,機器視覺和移動機器人兩大業務占比90%,其中機器視覺超過60%。原因在于海康機器人可以借助母公司在視覺軟硬件技術的積累,幫助其快速拿下市場。
海康機器人產品線
不過海康機器人的經營現金流表現并不好,最近4年中只有一年的現金流為正。2019-2022年前9月,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1.38億元、1.03億元、-3.25億元和-3.98億元。這個背后也有高額應收款的影響,從4億增長到最新的11億。
也就是說,海康機器人不排除通過先賣貨后收錢的方式做大規模和業績。
一、海康威視核心高管“再創業”
2014年,香港中文大學的湯曉鷗團隊,將卷積神經網絡技術應用在人臉識別上,使計算機視覺的人臉識別準確率首次超過人類,拿下了人工智能發展歷史的豐碑。
豐碑投射的陰影下,通常預示著一輪新的行業洗牌,也即巨頭們所忌憚的顛覆式創新。
有了技術上的突破,湯曉鷗帶著數千萬元美元的投資,成立商湯,瞄準了海康威視穩坐第一多年的安防市場。而后更吸引了阿里、華為、曠視等公司入局。
因為傳統安防市場積攢了大量的視頻數據,急需AI技術進行高度復雜的計算,幫助后臺進行決策,這恰恰是互聯網科技公司所擅長的。
海康機器人成立的緣起正是海康彼時的一手防御性動作,部分原因就在于留住核心高管。
當時面對AI席卷安防市場的浪潮,海康威視除了加緊對深度學習的研發投入,不得不防著融資瘋狂的AI公司,或是資金雄厚的科技大廠挖角自家人才。
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是,華為給智能攝像機首席架構師的月薪能開到10萬元以上,工作地點便是離海康總部五公里遠的華為杭州研究所,而海康威視CEO胡揚忠彼時一年的稅前報酬也不過309萬元。
因此,海康威視在2015年推行了創新跟投制度,在公司既有的技術渠道資源上,開辟八條創新業務線。海康威視持股創新業務60%的股權,剩下40%的股權則讓員工進行跟投,將核心員工和技術骨干變成“創業合伙人”,共享創新業務發展帶來的成果。
海康內部稱這些創新業務為從“1到10”,所面向的特定市場具有潛在的增長空間。
據海康威視2021年年報的官方表述,“智能物聯是一種基礎能力,智能物聯為人與物、物與物提供了相連接、相交互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并不專屬于任何一個行業,……通過不斷拓展和持續迭代智能物聯的行業應用,海康威視持續完善面向公共服務、企事業單位、中小企業的業務組織,并陸續成立螢石網絡、海康機器人、海康微影、海康汽車電子、海康存儲、海康消防、海康睿影、海康慧影等創新業務,專注大場景業務的落地。”
海康機器人現任的董事長賈永華在2002年加入海康威視,歷任海康威視研發中心圖像處理與分析部總監、戰略與市場部總監、供應鏈管理中心副總經理、海康威視副總經理、海康威視高級副總經理。
在上市前,海康機器人進行了一輪有限增資,得到母公司的直接輸血。據招股書顯示,2019年8月,海康威視對機器人有限共計出資1.2億元,占注冊資本的60%,嘉盈投資對機器人有限共計出資8000.00萬元,占注冊資本40%,實繳資金共計2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分拆上市的海康機器人和螢石網絡采用了一致的股權結構,兩家公司對股權分配的操作也完全同步。
海康機器人的股權結構
招股書顯示,海康機器人的直接股東為海康威視與青荷投資,持股比例為6:4。后者LP嘉盈投資的GP最初為海康威視的全資子公司——杭州海康威視投資管理有限公司。2020年10月,嘉盈投資被轉讓給青荷投資的GP河濱投資。
繼續穿透股權架構,嘉盈投資的LP為中建投信托。招股書顯示,海康威視信托計劃系由海康威視跟投員工出資并作為受益人、海康威視工會委員會代表海康威視跟投計劃作為委托人、中建投信托作為受托人。
據信托合同規定,跟投計劃的員工僅享有出資的經濟權益,而不能作為跟投平臺和上市公司的股東行使權利。2021年1月,與螢石網絡同一時間點,完成基金備案的青荷投資以9840.92萬元的價格受讓嘉盈投資持有的機器人有限40%股權。
這意味著在招股書內,青荷投資可被看作一名獨立的股東進行披露,而無需穿透到最后的員工持股信托。
在AI上市公司紛紛巨額虧損的情況下,海康這招防御性動作反而讓其穿越了周期。創新業務或將成為其下一個增長點,再造一個“海康威視”。
二、價格戰的挑起者
不同于面向C端智能家居產品的螢石網絡,海康機器人完全是B端市場,這一舉發揮了海康威視原有的產品、渠道、供應鏈三大優勢。
首先可以從機器視覺、移動機器人的主要作用和下游場景,一窺其全局打法。
海康機器人的營收結構
機器視覺作為工業傳感的核心,是機器人和自動化設備的“眼睛”,目前在物流分揀場景的應用最多且最成熟,海康機器人的大客戶也多為物流公司。機器視覺上游分為工業光源、工業鏡頭、工業相機、視覺控制系統,高端零部件被外資占領超過60%,海康威視擁有視覺識別的能力基礎,在中低端產品上尚可全自研。
移動機器人是一種以電池為動力,裝備有電磁、視覺、激光等導航模塊,能夠沿規劃路線自主行駛,具有安全保護以及各種移載功能的運輸工具。
2018年之前,大多數移動機器人公司的產品都是在地上貼二維碼進行固定導航。在海康威視成立的2014年,二維碼導航的方式在快遞物流行業完全夠用,彼時也恰逢包裹單量猛增,除了讓海康威視掙得盆滿缽滿,還有快倉、極智嘉等創業公司緊隨其后。
直到近幾年,自動駕駛技術開始向移動機器人遷移,如SLAM(同步定位與地圖構建),出現了AMR(自主移動機器人),能夠實時感知定位并導航,但因為技術還不夠成熟,仍未成為行業主流。
機器視覺和移動機器人是過去三年創投市場炙手可熱的硬科技賽道,而借助母公司的力量,海康機器人幾乎是所有創業公司最忌憚的對手,其最常用的策略就是價格戰——用低價快速拿下標桿案例,吃下增速最快的行業賽道。
據GGII統計,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中國機器視覺市場規模分別為80億元、94億元、138億元;移動機器人市場的市場規模為40億元、52億元、78億元。
據此計算海康機器人的市場占有率,機器視覺為6%、10%、12%;移動機器人為8%、9%、12%。
一位專注工業場景的移動機器人公司創始人告訴36氪,他們在2020年遇到的對手百分之七八十都是海康機器人,后者的產品報價是市場均價的一半。
招股書顯示,海康機器人的兩項核心產品在2020年都有大幅降價,移動機器人的平均單價為6.6萬元/臺,同比下降16.38%。機器視覺產品為1452.16元/臺,同比下降6.29%。而這一年的機器視覺產品成本甚至還有5.94%的小幅上升。
低廉的價格下,海康機器人仍然保證有44%以上的毛利,可見其成熟供應鏈的優勢。報告期內,海康機器人的綜合毛利率為53.85%、44.55%、44.28%、44.18%。
從下游應用的整體變化來看,海康機器人也多次抓住了機器人最先爆發的場景。
2012年,國內的電商快遞件占比首次超過了50%,網購需求的爆發一度讓快遞量一路上揚。海康機器人入局的2014年,快遞件量的增速連續三年超過50%。
也正是電商的影響,倉庫經常要面對促銷時段的瞬時單量猛增,人工分揀的難度隨之升高。機器視覺進行自動化識別分揀,以及移動機器人完成自動化搬運的替代優勢就此體現。
過去30年快遞行業的發展
海康機器人的前五大客戶中,除去海康威視及其下屬企業的關聯交易,圓通速遞、中國郵政在2020年為海康機器人貢獻的收入占比超過了8.84%,合計達到了1.3億元。有趣的是,海康機器人在2020年掀起的價格大戰也吸引了剛剛殺回國內的極兔速遞。
2020年3月,原本深耕東南亞的極兔速遞宣布啟動國內業務,依靠拼多多的下沉市場力量,僅在兩年多的時間內,硬是在內卷的快遞業拿下了10%的市場份額。
招股書顯示,極兔速遞在2021年、2022年1-9月,分別為海康機器人貢獻了9851萬元、4964萬元,主要產品為機器視覺。從時間線反推,這正是極兔速遞在大規模建設倉庫基礎設施的階段。
三、行業增速放緩,急需增量場景
營收三年連續翻倍增長,海康成功驗證了機器視覺配合機器人可以是大規模商業化落地的產品,換句話說,把人們理想中的“全能機器人”,轉變為可盈利的標準自動化設備,凸顯工具屬性。
“采購決策鏈條長的B端場景從來不是產品打磨好了就足夠了,下游場景不關注機器人公司的技術指標能多領先,而是能否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成熟的產品、利益分配足夠的渠道、響應及時的售后。”一位業內人士對36氪表示,創業公司總是會有幾項短板,而海康機器人有做B端生意的經驗,三項都能均衡。
但是,隱憂也埋伏在亮眼的財報之下。
首先是對海康系客戶的依賴。報告期內,海康威視及其下屬企業、中國電科下屬企業連續三年占據前兩大客戶,合計貢獻收入超過1億元。同時海康機器人在2020年之前一直沒有設立獨立采購體系,向海康威視體系的采購比例一直超過66%。直到2021年股權變更后,采購比例才有所下降。
其次是主要應用行業的增速正在趨緩。2019年Q4起,快遞行業發生激烈的價格戰,各家新擴充的規模雖然能夠給予上游機器人產業不少訂單,但畢竟這是“飲鴆止渴”,各電商快遞企業單票收入大幅下滑,單票毛利快速變薄。申通的單票毛利甚至在2021年跌至0.05元。
快遞從2019年Q4開始大打價格戰
單純依靠價格搶份額,卻并沒有增加行業整體的快遞單量,意味著海康機器人的增長也會趨緩。為了撐住翻倍上升的營收,海康機器人也大量采用集成商的模式向下游提供產品,導致毛利率驟減。
報告期內,其移動機器人業務的綜合毛利率分別為49.45%、42.89%、38.61%和34.63%,一方面是移動機器人行業競爭在加劇,另一方面是2021年對集成商的銷售從5.38億元上升到了9.98億元,拉低了整體毛利。
最后,雖然海康機器人的產品越來越標準易用,便于在需求量龐大的行業鋪開營收規模,但是,B端行業的需求通常分散且模糊,這時候,標準化反而成為一種競爭劣勢。需求強烈但規模中等的新興場景,正是創業公司的差異化機會。例如3C、半導體、光伏和鋰電這些領域,長時間的駐場測試和產品技術驗證不可避免,短期的價格波動并不能決定勝負手。
嫡出千億級巨頭,卷完一級市場的海康機器人,還需艱難轉身,謀求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