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李為民教授、劉丹教授及團隊成功完成全國首例國產機器人輔助經支氣管鏡肺結節活檢術。這是國產支氣管鏡手術機器人完成的首例肺活檢人體臨床試驗(First-in-man,FIM),也是支氣管鏡機器人在肺部疾病診斷領域邁出的重要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參與手術的支氣管鏡手術機器人,又稱為機械臂控制支氣管鏡導航系統,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上海市胸科醫院暨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與上海微創醫療機器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創 機器人”)聯合自主研發,填補了國內相關領域的空白。
▲華西醫院完成國產機器人輔助經支氣管鏡肺結節活檢術
據了解,患者62歲,女性,因持續咳嗽2個多月,到華西醫院就診。胸部CT發現左肺上葉尖后段軟組織影,普通支氣管鏡下管腔未見異常。因患者肺部病灶性質不明,經劉丹教授團隊詳細評估,并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手術方案后,決定采用微創 支氣管鏡手術機器人輔助進行經支氣管肺結節活檢術。
術前,李為民教授、劉丹教授團隊將患者肺部CT影像導入微創 支氣管鏡手術機器人規劃軟件中,系統生成該患者肺部解剖結構的三維高精度模型。術中,李為民教授及劉丹教授、朱輝教授通過特殊設計的操作手柄,根據軟件指引導航精準控制支氣管鏡進入左肺上葉后段支氣管,到達靶點位置,并在內鏡直視和虛擬影像雙重定位下順利完成活檢,同步現場細胞學快速評價,確定活檢成功。術后患者無明顯不適感。
據了解,微創 支氣管鏡手術機器人的內窺鏡鏡頭和光源無需占用工作通道,方便醫生實時觀察整個穿刺過程,實現更安全的穿刺。其導管在同類自帶鏡頭和光源類機器人中是最纖細的,以便醫生可以檢查肺部更深處的小結節,有望真正實現全肺覆蓋。此外,操作過程電磁傳感器和術中影像配準就像GPS,能實時跟蹤定位當前支氣管鏡前端位置。
肺癌是我國惡性腫瘤新發病例及死亡率均排名第一的惡性腫瘤,早診早治是提高肺癌患者生存的關鍵。隨著胸部CT檢查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肺部結節被檢出,但最終的確診還需要通過“病理檢查”這一金標準予以確認,因此臨床上亟需一種安全、精準、全肺診療的創新方法。
2020年,華西醫院李為民教授團隊、上海胸科醫院孫加源教授團隊聯合上海微創 機器人啟動支氣管鏡手術機器人研發項目。經過三年的技術創新和研發,國產支氣管鏡手術機器人實現完全自主開發設計,它可以幫助醫生安全抵達肺外周病變進行活檢,打破了海外巨頭的長期技術和產品壟斷,降低醫療支出、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助力我國機器人手術的快速發展與普及。
李為民教授術后評價說:“傳統支氣管鏡對于周邊型肺癌的確診率一直是業內的一大挑戰。微創 支氣管鏡手術機器人能夠進入更深的肺部組織,精確地進行肺結節的活檢,為實現較早階段的肺癌診斷提供了可能性。肺癌的精準早篩和治療,能極大地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