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讀賣新聞》近日刊發一篇文章,題為《日英意聯合研制的六代機將成為無人機的“老大”》,作者為狩野洋平。文章摘編如下:
日英意三國正在推動下一代戰斗機的聯合研發工作。一直以來,隨著技術進步,戰斗機的特征及戰術戰法也在不斷變化。即將誕生的下一代戰斗機將會是什么樣子呢?
在去年的熱門影片《壯志凌云2:獨行俠》中,美軍高層曾經放言:“你們這些飛行員就要絕種了。”湯姆·克魯斯扮演的主人公、飛行員皮特·米切爾平靜地回答:“你說的沒錯,但不是今天。”
這一幕令人印象深刻,雖然戰斗機正在走上無人化道路,但距離實現還有一段時間。
戰斗機因其面世的年代和性能有著“代際”之分。
戰斗機之間的代差還是十分明顯的。有數據顯示,在五代機F-22與四代機F-15進行的100多次模擬訓練中,F-22一次也沒有輸。
日英意計劃在2035年前推出的下一代戰機應當屬于“第六代”。按照日本防衛省等部門的想象,六代機依然屬于有人機,但能夠對多架無人機發出指令,探測、攻擊敵方戰機,具備空中小型指揮部的能力。也就是說,六代機將成為無人機的“老大”。在此之前,真正意義上的“無人戰斗機”時代即將來臨。
這是日本首次與同盟國美國之外的國家聯合研發防衛裝備。此前日本一直在為計劃從2035年開始退役的F-2戰斗機尋找后續機型。恰巧英國也希望在2035年前裝備現有主力戰機“臺風”戰斗機的替代機型——“暴風”戰斗機,并計劃與意大利聯合研制。鑒于下一代戰機的服役時間相同,日英意合作項目隨之啟動。
戰斗機研發通常是耗資數萬億日元的巨大工程,三國合作將有助于分攤成本和風險。而且在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特別軍事行動后,加強與英意等友好國家的合作也變得愈發重要,這也對日本選擇三國聯合研發起到了助推作用。
未來參與制造的企業將超過1000家,包括培養新一代技術人員在內。正在遭遇衰退危機的日本防衛產業也可能借此重振活力。
但是前路并非一片坦途。戰斗機研發是將一切前沿技術的精華融于小小機身的工作,最大的難度可以用一個詞概括——權衡。也就是說一旦選了這個,就必須放棄另一個。
比方說,能夠搭載更多彈藥和燃料將有助于在空戰中確立優勢。但是這勢必導致機身更大,也就更容易被敵人發現。如果裝備超高性能雷達,就會消耗更多電能,這就需要馬力更大的發動機。如果一味加裝前沿技術,可能導致單價飆升,這樣一來所能采購的數量勢必有限。
負責研發的日本防衛裝備廳介紹說,本年度將開始試制發動機和機身的基礎設計。曾是戰斗機飛行員的日本自衛隊前統合幕僚長巖崎茂說:“在新型戰斗機計劃服役的2035年,日本周邊國家的戰斗機水平肯定也要高于當下,想要設計出水平更高的戰機并不容易。”
日本防衛省相關負責人強調說:“要想憑借有限的人員和預算維持航空優勢,提高戰斗機的性能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