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
鄧世海
成都卡諾普自動化控制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年輕的85后,畢業于四川師范大學通信工程專業,在工業機器人領域里摸爬滾打12年
?愿景
“十四五”,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將迎來新的更快的增長,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新的一年,我們將擼起袖子加油干,在去年業績翻倍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一方面加大技術攻堅力度,讓我們生產的工業機器人更聰明更穩定,力爭產銷量再次翻番;另一方面加快新基地的建設進度,力爭今年內建成明年初投入使用,為公司實現“十四五”末年產工業機器人3萬臺、年銷售額突破20億元創造良好條件。未來,我們要爭做國際一線公司,與國際四大工業機器人制造企業同臺競技。
“前兩天我們剛剛召開了第三屆全球戰略合作伙伴大會,與來自長三角、珠三角、川渝地區,以及全國各地的合作伙伴共謀新年計劃,結果顯示大家的目標高度一致。”1月9,星期六,記者來到位于成華區成都龍潭新經濟產業功能區的成都卡諾普自動化控制技術有限公司,公司上下沒有一點周末的休閑氣息,辦公室和生產線上,都是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公司副總經理鄧世海接待了幾批來訪者后,,“今年是卡諾普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節點,面對,我們唯有早布局早計劃,才能為今年再次實現業績翻倍奠定堅實的基礎!”
后來居上
從5人團隊起家
到占據國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半壁江山”
工業機器人為什么這么受歡迎?“機器人不僅大大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而且可以實現工藝質量、產品質量的雙重提升,保持極高的產品穩定性。”鄧世海舉例道,以噴涂為例,工人們需要三班倒,而機器人則可以24,而且對油漆粉塵等各種污染“百毒不侵”。
走進卡諾普公司的車間,最引人注目的是正調試中的機器人。只見它們手握10-20公斤不同重量的鐵塊,長長的手臂在空中沿不同的軌跡揮舞著,輕快有力,呼呼作響。“全行程、全速度、滿負載!”鄧世海告訴記者,負重的機器人正在接受運行精度測試,按照公司的規定,機器人重復定位精度的正負值均不超過0.08毫米!
作為如今的國產機器人明星企業,卡諾普2012年起家于成華區龍潭大學生創業園的5人團隊。創業之初主攻國產機器人“大腦”,僅僅用了5,50%,占據了國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半壁江山”。
自上世紀80年代初起,國外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已走過40來年的歷程,在技術積累、生產規模、成本控制等方面都積累了碾壓級的優勢。相比之下,國內相關產業的起步晚了。卡諾普作為一名追趕者,如何后來居上?
“幸福的生活是奮斗出來的。”鄧世海說,在團隊帶頭人李良軍的帶領下,大家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創造了自己的核心算法,掌握了工業機器人的核心技術,人精度恢復的難關——工業機器人在運行中會出現跑偏的現象,以前需要從國外購買上百萬元的專用設備為機器人糾偏,后來他們發明了一套軟件,實現了糾偏零成本。
“我們擁有工業機器人大腦、觸覺、肌肉、眼睛的全產業鏈技術。”鄧世海自豪地說,那些測試的工業機器人,你給它一把焊槍,它就是焊接機器人,你給它一個抓手,它就是搬運機器人,焊接搬運噴涂切割等等都是它的拿手好戲。而且同樣的性能,價格還不到國外同類產品的一半。
政策加持
從大學生創業團隊
成長為工業機器人國家標準主要起草單位
硬件組、伺服組、算法組、場景組、軟件組、視覺組……在生產線不斷加緊組裝工業,近百名研發人員擠在同一間辦公室內集體攻關,為了讓未來的工業機器人實現更好的應用,讓它們變得更聰明更穩定,并且能在更多的應用場景中大展身手。
“創業9年來我們搬了五六次家,因為事業發展迅猛,場地始終不夠用。”鄧世海頗為自豪地告訴記者,公司員工從最初的5人創業團隊,發展到現在的240人,其中研發人員達80多人,“每一次搬家,都意味著公司發展規模的擴大,看到公司發展越來越好,大家再苦再累也是干勁十足!”
從一個大學生創業團隊,成長為國產機器人制造產業“明星”,成長為工業機器人控制器、電氣系統、伺服系統等四項國家標準主要起草單位、四川省首批“瞪羚企業”。鄧世海感嘆:“我們趕上,奮斗的路上也并不孤獨,支持和幫助。‘十四五’,還專門征求了我們的意見。”
下,去年初卡諾普成功融資近1億元,去年下半年1000萬元、銀行授信3000萬元,成華區房租補貼200多萬元,大量資金的注入,讓企業擁有了更大的發展格局。
就在幾天前,制造企業建立了智能制造生態聯盟,包括卡諾普在內的30多家智能制造企業成為發起單位。“此舉將搭建一個合作、投融資以及技術交流的平臺。”鄧世海說,朋友圈變大了,企業的創業版圖也更大了,“如今公司上下干勁十足,大家主動加班加點努力攻克技術難關。”
信心十足
再經過十來年奮斗
與國際一流工業機器人制造商同臺競技
在卡諾普員工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也是大家經常熱議的話題,去年初卡諾普就開始在重慶布局,他們招聘了一個當地人做銷售,。
“重慶與成都產業相輔相成,重慶偏重工業,成都偏軟件,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重慶汽車零部件等企業對于工業機器人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加。”鄧世海認為,不,國家越來越重視高質量發展,傳統制造業加速轉型升級,未來五到十年,肯定是工業機器人。
搶抓“十四五”發展機遇,去年9月卡諾普在成華區龍潭新經濟產業功能區啟動了智能機器人基地建設項目。這個總投資5億元的項目,占地面積20畝,總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將建設研發中心、標準化廠房和輔助用房等。項目建成后,將力促智能信息系統、智能物流系統、智能化機器人裝配線相結合,實現批量化“機器人造機器人”的國際前沿智能制造模式。
從租辦公場地和廠房到自建基地,這對卡諾普來說,是一次質的飛躍。新的基地距離正在建設中的地鐵17號線站點僅六七百米的距離,緊鄰的還有剛建成開放的龍潭新區公園,同在功能投入使用。
“我們在大步邁進,龍潭新經濟產業功能區的各種配套也在迅速完善,這對于我們下一步吸引高端人才創造了更好的條件,邁向現代化,我!”鄧世海說,有了這些外部條件的加持,他們對于把項目打造成西南地區最大核心零部件及整機的生產研發基地的信心也就更足了。
“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不進則退’,唯有不斷開拓創新,不斷更新迭代,才能在國內外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談到未來的發展規劃,鄧世海說,“國家‘十四五’規劃更加強調創新驅動,并將構建創新驅動保障體系,這讓我們對于未來的發展信心更足了,我們擁有核心的團隊、核心的供應商、核心的合作伙伴,產業鏈布局是完整的,加上國家政策的支持,我們有信心再經過十來年的努力奮斗,與國際一流的工業機器人制造商同臺競技,向世界第五大工業機器人企業挺進。”
瞪羚企業成長記
高高的個子,自信的目光,縝密的思維,年僅33歲的鄧世海已在工業機器人的領域里摸爬滾打了12年。大學畢業后,他就到成都一家從事自動化控制的公司上班,從基層員工到技術骨干,一切都很順遂。
直到2012年,前公司出現了變故。“公司都這樣了,我們創業吧。”腦海中蹦出了這個大膽的想法。創業初始資金只有50萬元,考慮到其他三個人太年輕,沒什么積蓄。李良軍提出,由他和另外一個合伙人各出25萬元,鄧世海和另外兩人不出錢。“為了積蓄更大的創業力量,我們主動提出工資開低點,800元。”鄧世海說,盡管工資是低了點,但是大家都很有干勁,畢竟他們所面臨的,是一個充滿未知但又讓人興奮的新世界。
從一家租用辦公場地的大學生創業企業到掌握機器人控制系統“硬核”技術,成為年銷售控制系統上萬套的行業隱形冠軍,到年產值超2億元,卡諾普歷經8年奮斗,在成華區這方創新創業的沃土上獲得了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