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日,為期僅一天的“中國海洋工程征詢協會海洋設備分會年會”及“海洋監測設備工業技術創新計謀同盟理事會集會”正在青島黃海飯鋪進行,但卻吸引了浩瀚官員、專家和企業人士加入。這次集會上,“海洋監測設備工業技術創新計謀同盟”的身影顯得愈發清楚和突出。
“家當同盟經由過程抱團體式格局,打破了以往海洋監測設備研發條塊分割嚴峻的局勢,取得了很多主要功效,證實其不失為復興我國海洋監測設備業的一條可行之路。”山東省科學院副院長、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所長、海洋監測設備家當技術創新計謀同盟理事長劉孟德說。
“家當同盟是新時期高新科技立異最主要的抓手,關于有用處理我國海洋監測設備業手藝瓶頸核心題目,具有主要意義。”山東省高新科技廳副廳長、青島國度海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李乃勝透露表現。
前途正在同盟
“海洋監測設備跨幾十個學科、專業,既有硬件手藝也是有軟件研發,既需求基礎理論又需求手藝手段支持,既有水面又有空中、岸基、海基及深遠海運用,一臺好用的設備由理論研討到功效轉化、試制出產,是一條完備的產業鏈,沒有一家研討所能把握全數手藝并知足用戶的全數需求,沒有弄互助是沒有前途的。”劉孟德示意。
正在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副所長、海洋監測設備財產技術創新計謀同盟秘書長李民看來,我國海洋監測設備業市場非常大,但結果轉化和財產開辟不敷,制約著科研動力。所以,院所和高校要優勢互補,也要結合部門有實力和參研志愿的企業,加快結果轉化。
恰是因為深刻地感覺到了來源于國際競爭的壓力和中國行業層面的進步瓶頸,2009年,以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討所為理事長單元,結合中國海洋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中科院海洋研討所等30余家單元組建的“海洋監測設備財產技術創新計謀同盟” 正式建立。2011年10月,同盟正式當選科技部第三批國度試點同盟名單。
“在這里55家國度試點同盟中,海洋范疇只占了3個,但卻代表了科技改革的成長方向。”李乃勝示意,同盟是不同于協會、商會等的新形式,既代表產學研三方面,還和市場緊密聯合,“它是手藝創新的新組合、產學研聯合的新模式 ,是財產成長的新舉措和科技管理的新方法,還將是市場和手藝聯合最主要的方法。”
聯合的氣力
劉孟德先容說,近年來多家同盟成員單元介入展開了觸及極地海洋觀察、深遠海觀察和海洋地區觀察等多個行業的一系列協作,包孕研制格陵蘭海浮標觀察體系、構建北極冰面技能平臺、組建中國近海海洋觀察研討網絡等。與此同時,共同開發了智能預警船舶測報體系等一系列滿意市場需求的海洋觀察類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還結合哈爾濱工業大學等機構,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新一代水下焊接技能和焊接質料。其不需要將海水排干,就可以直接在上百米深的海水下舉行焊接功課,大大降低了施工難度和本錢,并在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和勝利油田海上采油平臺焊接工程中獲得利用和好評。
劉孟德暗示,下一步同盟將在浮標產物系列化、生態儀器系列化產業化、水下焊接工程運用、模塊化可重構 機器人體系結構及部件樞紐技術研究 、海洋生物傳感器等項目上增強協作,特別要推進技術成果的產業化基地建立,重點培育1至2家海洋監測設備制作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