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全部媒體都正在報導8月CPI數據,騰訊財經的相干報導末了,“居然”呈現了如許一段話:“本文起原:Dreamwriter,騰訊財經開辟的主動化消息寫作機器人,按照算法正在第一工夫主動生成稿件,瞬時輸出闡發和研判,一分鐘內將主要資訊和解讀送達用戶。”經查閱網上刊發的有關CPI數據的消息發覺,大多其他媒體的報導呈現正在9時32分今后,而騰訊財經的這篇報導工夫為9時30分。
搶先2分鐘,也是巨大進步。機器人寫稿正在國外其實不鮮見,正在中國則是大姑娘上轎頭一遭。欣賞了一下這篇鴻文,應該說報導內容對照全面,錯誤謬誤是沒有什么側重點。但這不意味機器人寫作沒有將來,英特爾創始人之一的戈登·摩爾曾提出“摩爾定律”,以為微處理器的性能每隔18個月可進步一倍。想一想機器人身上那飛躍發展的微處理器手藝,我們對機器人記者編纂的遠景也有什么好質疑的呢?
機器人時期已勢在必行,由外洋到海內,多南邊到北方,關于機器人辭匯利用頻次早已數見不鮮。據報道,谷歌公司出產的無人駕駛汽車現在已行駛了快要兩百萬英里,時期僅僅出過11次小的事故,而且絕大多數事故是人為毛病致使。有些人估量,2016年環球工業機器人市場范圍可達400億美圓,家用智能機器人需求將打破800億美圓。更有甚者對機器人的遠景非常悲觀,以為將來數年內機器人財產范圍可打破萬億美圓。
1997年5月11日,由IBM公司出產的“深藍”超等電腦正在國際象棋棋戰中擊敗了國際象棋大家卡斯帕羅夫,進而開啟了人取機械人之間的直面博弈。機械人的英語單詞robot來源于robo,原意為仆從,即人類的仆役。然而,當智能技能飛躍發展,并足以經由過程大數據技能,憑仗本身貯存的“履歷”輕松打敗絕大多數人時,當時的人類究竟可不有用操縱機械人,或者說,機械人或不由于“優”于人類而成為人類的主宰者呢?須要闡明的是,如今很多科幻片中的機械人,只是被人們想當然耳地注入了人性品德力氣,當機械人還原為不懂人世善惡的極冷機械時,我們是不是有法應對呢?有一天,我們會不會淪為機械人的仆役呢……假如沒有完善的軌制取技能支配,如許的終局并不是不太可能。

2014年5月,劍橋大學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撰文告誡:創立一臺真正能思索的機械,“有多是我們歷史上最糟糕的毛病”。前不久,德國公共汽車公司曾發作機械人致人死亡事故,而那時這個機械人沒有發作手藝毛病。硅谷企業家馬丁·福特正在《機械人時期》一書中曾估計,正在機械人時期“我們可能會面對一個‘完美風暴’,一種手藝賦閑和環境的危害幾近同時發作的情形,它們能相互強化乃至放大對方”。
既然機器人技能對人類帶來的轉變是全方位的,那末,對機器人技能這一新生事物我們就有須要提早、全面、體系地研討,研判機器人設計制作倫理,乃至確立須要的預警體系。我們不知道將來高度智能的機器人會干什么,但若是我們可以提早研討并確立嚴厲的預警和束縛機制,負面風險就有大概大大低落。自然,這須要人類各個層面的忘我協作,終極仍在于人類文明的進步水平,究竟機器人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