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酒店開始用機器人送水 服務生的飯碗怎么辦?
2024-12-18
Savioke開發的酒店服務機器人 事實上,機器人商業化運用早已經服務于酒店行業。
今年1月,美國加州的創業公司Savioke和它的酒店服務機器人“Relay”獲得了1500萬美元融資,投資方是英特爾,參與跟投的有Northern Light Venture Capital和EDBI,后者代表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全美已有16家酒店采取Savioke研發的服務機器人。在日本,Near Nagasaki連鎖酒店完全由機器人提供服務,房客可以面部識別軟件打開房門。
相對而言,酒店機器人在我國還屬于起步階段。云跡科技的資料顯示,包括如家旗下的和頤精選酒店、金陵的紫金山莊、首旅建國、港中旅維景、深航、戴斯、維也納等20多個酒店品牌與研發機器人的公司簽署了合作協議。
不過,目前投入使用的這款機器人也會有“不靠譜”的時候。酒店方稱,使用期間,它在WiFi信號不穩定的地方發生過故障,因為機器人完全依靠WiFi進行導航。
此前,也有業內人士曾向鈦媒體記者反饋,雖然服務機器人在國內已經進入商用,但是大多數還只是“機器”,稱不上“人”,“它們只是被設定了程序化思維,在感性思維方面只相當與2-3歲的兒童,達不到一個擁有思維的成人水準”。
但因為中國市場龐大,人口紅利期優勢逐漸消退,勞動力減少,人力成本劇增,服務型機器人發展潛力無限。同時,在移動互聯領域我國相較于日本還有歐洲一些國家具有很大的優勢,這主要體現在WiFi系統和4G網絡的布局方面。因為服務型機器人是硬件加軟件產物,目前的智能系統多放置在云端系統,因此,國內服務機器人的發展還是具備一定優勢的。
機器人會不會替代人工?
越來越多人擔憂機器人及其扮演的角色其實不無道理,一如英國產業革命初期,盧德派因恐慌機器的大規模應用導致失業,秘密結社,砸毀機器。盡管回過頭看,盧德派的行為有政治因素,且十分荒誕可笑。但不能否認的是,機器人確實在很多曾經沒有想象過的領域里取代人類了。
去年,《機器人崛起》(Rise of the Robots)入選了由美國《金融時報》和麥肯錫公司發布的商業書籍榜。作者馬丁·福特(Martin Ford)在書里描繪了一個關于未來的場景:日漸智能的機器人,從簡單的基于任務的機器人,轉而替代服務工人、記者和程序員快速思維的程序轉變,進而改變了全球的經濟發展方式。
數字世界與機器世界的深度融合,可能會給產業發展帶來深刻地變革,并且影響勞動者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我們知道大家最關心的話題就是,酒店是不是想要機器人取代人工服務。”張新宇對鈦媒體說,“酒店屬于服務行業,現在談論機器人替代人工還為時尚早。我們嘗試新科技,也是想讓員工從一些簡單而重復的勞動中解放出來。 ”
“我們甚至希望員工偶爾‘偷懶’,更多地使用機器人,去學習和接受新事物。這樣,他們可以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給客戶提供人文關懷和個性化服務。”張新宇告訴鈦媒體。
Deep Mind 的創始人Demis Hassabis曾公開表示:“很多關于機器人的聳人聽聞的言論都來自于非AI研究第一線的人,所以他們更多想到的是科幻場景。”Deep Mind研發的Alpha Go今年戰勝了全球頂尖圍棋手李世石引發了國內關于人工智能大范圍討論。
服務業不僅歡迎機器人,他們對目前的機器人產品依然有更多的期待。周曉明告訴鈦媒體,他們也希望服務機器人具備更多“人”的屬性,“看見有客人給他打招呼,能及時回應;甚至當客戶提出一些要求,比如送一瓶水到指定房間,機器人能夠記錄并且做到,就再好不過了。”
雇主對于機器人的期待,某種程度上,暗示著企業對勞動者有了更高的要求。因為送水、送拖鞋這類“不需要太多思考和技術含量”的工作,機器人確實可以替代人類完成了。
《經濟學人》最新一期關于人工智能的封面報道《自動化與焦慮——更智能的機器會否導致大規模失業?》一文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在以往的自動化浪潮中,勞動者可以從一種常規性工作轉換到另一常規性工作中。而此次,許多就業這要從低技能的工種,轉換至非常規性的高技能工種,才能避免自動化沖擊。
服務機器人的使用降低成本,刺激需求,重新定義工作。很顯然,在新的情境下,服務型機器人存在取代了簡單、重復和繁瑣的勞動力的可能性。這要求勞動者若想要在激烈競爭的就業市場中取得滿意的薪酬和職位,必須接受更好的教育,并且擁有終身學習的能力。否則,一部分人真的要被機器人搶走飯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