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臨東海,北臨浙江,中廣核寧德核電站的四臺機組一字排開佇立在太姥山鎮的過境島上,與附近小島上正在建設的二期項目遙遙相望。日前,在寧德核電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澎湃新聞記者換上工作服、戴上安全頭盔,經過三道安檢后,進入了寧德核電站。
“寧德核電項目二期從2014年就開始規劃,二期兩臺機組將采用‘華龍一號’技術路線,這也是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寧德核電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田輝宇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作為福建省首個開工及投產的核電站,寧德核電站于2008年2月開工建設,是當時福建省最大的能源投資項目。2013年,寧德核電站1號機組正式投入商運,2016年寧德核電一期工程全面建成,四臺機組全面投產。
截至2022年底,寧德核電項目一期工程四臺機組累計上網電量達到2422.61億度。目前,寧德核電正在積極推進二期項目的核準申報工作。
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核電基地有大量儀表需要巡檢讀數,種類繁多、位置分散,人工巡檢工作繁重,數據也難以有效利用,如何實現“無人巡檢”成為寧德核電數字化轉型規劃中的重要部分。
在寧德核電儀控部,副主任工程師李劍向記者演示“AR智能頭盔”時介紹,過去,工作人員需要在操作過程中多次填寫紙質工單,工序、設備、工具間的頻繁切換,增加了操作負擔。現在,員工佩戴好AR智慧眼鏡,作業相關的各類信息就能夠實時展示在眼前,可以呈現視頻、3D模型、圖片等多種信息,作業人員只需按照屏幕指示步驟,即可一步步標準地完成作業,不僅大大提高了運維效率,同時也更加強化了巡檢的標準化。另外,當設備出現故障工作人員無法做出準確判斷時,可以遠程聯絡專家,專家通過AI標注、屏幕共享等功能,指導現場人員作業。
“核電技術雖然成熟,但技術密集,現場復雜度較高,做數字化轉型較難”,田輝宇表示,“寧德核電在做AR智能頭盔時,我們的工程師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研究怎么來搭建系統,創新具體應用場景”?!癆R智能頭盔使我們單項工作的人力成本降低了50%,現場綜合工作時長降低了35%?!?/div>
此外,在探索多能互補發展模式方面,寧德市定位是打造東南沿海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據寧德市統計局數據,2022年寧德市累計發電量506.07億千瓦時。其中,核能累計發電量335.23億千瓦時,占全市發電量66.2%;水力發電量達51.6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0.6%;風力發電量7.3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0.7%。
田輝宇表示,“在這種布局之下,寧德核電也在布局核蓄風光儲清潔能源一體化基地?!?/div>
值得注意的是,寧德核電非常重視企業發展與地方共榮的關系。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寧德核電基地內,為核電配套服務的常駐承包商就有40余家。僅寧德核電業主公司與地方企業簽訂合同累計300余份,資金達5億余元。寧德核電項目一期工程投產后,發電量穩步增長,每年營收約占福鼎市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
伴隨著項目二期工程建設,寧德核電將在硤門鄉、太姥山鎮建設主體工程臨建及配套加工廠,高峰期有約15000名建設者入駐,將帶動周邊鄉鎮日常消費大幅增加。為了滿足工程建設需要,寧德核電新租用了硤門鄉、太姥山鎮約400畝,每年為地方直接帶來租金收益約2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