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日報訊(記者 姜雪松)日前,由國度“863設計”贊助的“微創腹腔外科手術機器人體系”正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研制成功,并通過了由國度“863設計”組織的專家組驗收,這標志著我國外科手術技能正邁向機器人時期。
通例的外科手術,一樣平常由2-3名外科醫生、一位麻醉師和幾名護士,乃至是10余人完成手術。這類幾十年穩定的手術形式正伴隨著手術機器人的利用發作改動。哈工大機器人研討所的該項研討建立了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微創腹腔外科手術機器人體系。該體系針對微創外科手術的多種術式,正在機器人體系機械設計、主從掌握算法、三維腹腔鏡取體系集成等環節技術上獲得重大突破,申請了多項國度發明專利。醫生正在3D視覺的反應下,能夠操縱機器人實現外科手術中普遍的分手、切割、止血、縫合等操縱,完成膽囊切除、腎切除等典范手術。經由過程不斷改進和完善,未來還能夠廣泛利用于心胸外科、兒科、婦科、腦外科等多個范疇。
取通俗的外科手術相比,機器人“大夫”具有較著上風:一是機器人“大夫”根據掛持的3-4個沒有超越10毫米的手術器械展開手術,只需正在皮膚上開一些小切口,失血少、痛苦悲傷輕、規復快、術后疤痕小。二是機器人的末尾東西具有多個自由度,機靈似人手,而又比人手小得多,因而能夠達到人手難以達到的手術位置,實現人手難以實現的高難操縱,使得手術操縱更加精密、正確。三是突破了人眼的視察極限,具有三維成像才能的高端內窺鏡將收集出來的圖象放大10倍以上,以三維立體體式格局顯現為操縱大夫,極大增加了手術的安全性和便利水平。
別的,這類革命性的手術體例不再須要多個大夫圍繞正在病人四周,操縱大夫乃至能夠取病人遠隔千里,高出大洋。只要將這臺手術機器人放正在病人身旁就能夠正在千里以外實行長途手術。這也使得正在差別鄉村乃至差別國度的病人能夠享受到優良的醫療資源。跟著長途手術手藝的不斷發展,手術機器人的重要性將日趨凸顯。

遠景闡明:外洋已研收回“達芬奇”機器人體系,環球已販賣2700余臺?,F階段,“達芬奇”機器人售價約1000余萬元人民幣,手術耗材還非常高貴,大大加了病人的醫療本錢。國產“微創腹腔外科手術機器人體系”的研制成功對進一步沖破該范疇的技能把持,實現機器人輔佐外科手術技能的國產化具有重要意義。
招商融資:哈爾濱市科技局高度存眷該項目,取哈工大手術機器人課題組屢次專題研究該項手藝將來的進步路線圖,力求使機器人外科手藝正在哈爾濱生根抽芽,并茁壯成長,走出一條自立立異的國產化途徑。(編纂:李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