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為機器人裝配“大腦”,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的嵌入真正實現人機協作的北京艾利特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艾利特”)宣布,其獲聯創策源領投,元禾原點跟投的5000萬元A輪融資,資金將主要用于協作機器人的量產。這一融資案例的落地正式打響了2018年機器人行業融資的第一槍!
艾利特于2014年年底成立,2016年6月開發出第一款產品——機器人控制系統,產品一出即拿到朗瑪峰創投的1500萬pre-A輪融資,旨在將控制系統產品化。
自pre-A輪融資至今不過一年多光景,艾利特已在原先產品系列化的基礎上進行了延伸,不僅開發出機器人控制系統,還開發了驅控一體機,這兩款產品都已經上線銷售。
事實上,頻獲資本親睞的艾利特,其信息卻鮮見報端,這是一家怎樣低調而頗具戰斗力的企業?跟隨高工機器人網一同去揭開艾利特的神秘面紗。
1)始于控制器,而不止于“控制器”
艾利特可謂出身名門,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所及清華大學精儀系博士、博士后發起成立的企業,專注于智能工業機器人的研發與制造高達十五年之久。
創始人兼董事長曹宇男娓娓道來艾利特的發展軌跡。師從于王田苗教授的五位博士和碩士,依托國家項目的契機,最早于2003年與廣州數控合作開發了其第一款控制器——GSK980TD系統,團隊由此從數控領域起家。
到了2009年,面對國內機器人控制系統處于一窮二白的境地,團隊又與埃夫特合作開發了機器人控制器,從而正式切入機器人控制領域。
積累了豐富的學識與項目落地的經驗,從清華大學畢業后,曹宇男毅然投身于機器人的創業當中。由于長期與南通地方政府建立了合作關系,在艾利特建立初期,即獲得了南通政府一定的補貼。這一切,都促使艾利特在2016年6月順利開發出其第一款機器人控制系統。
“可以說,從團隊組建的那一天起我們就傳承了運動控制的優秀基因。”曹宇男表示,“沿著控制器這條主線,艾利特依序從傳統的工業機器人運動力學控制,延伸到協作機器人人機共融的控制功能,再深入到人機智能,實現從小腦到大腦的進化。”
曹宇男進一步解釋,機器人的核心就是“控制”,從工業控制這些簡單的動作行為和工藝的實現,到機器人的人機交互,再到機器人的自主決策,這才是真正意義上“大腦”的功能。
秉持這一理念,艾利特的技術拼圖正在逐步豐滿和完善:機器人硬件、算法、操作系統、離線編程、集成工藝,全線產品的布局均為自主研發。
基于產品的邏輯以及對集成的理解,艾利特正在走一條完全自主的路線,將細分領域做成項目產品,打包給客戶交付,盡量屏蔽掉非標自動化的東西。同時,艾利特的產品也涉及了客戶定制,包括示教器模塊等,以滿足特定工藝的需求。
曹宇男笑言:“我們團隊都是一幫‘奔四’的‘土博士’,因此對于創業非常謹慎,會運用以硬件為基礎的傳統工業思路,希望將技術落地。基于此,我們會不斷嘗試,既要有陽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物質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最后才能聚焦成功。”
2)“一縱一橫”實現“AI+智能機器人”的進化
談及艾利特的產品定位,曹宇男歸納出“一縱一橫”的思路。“一橫”,即為機器人本體廠商適配控制器與驅控一體機。“一縱”,則是以控制的優勢開發下一代機器人與AI集成。
據了解,目前艾利特共有50余名研發人員,致力于三大產品方向。其一,機器人核心控制組,負責核心控制與工藝的開發,滿足機器人廠家五花八門的需求。其二,20人左右的團隊專攻協作機器人技術,包含整機的機械設計、結構設計、工業設計、UI設計,伺服電機與驅動以及算法、編碼器的開發等;第三組團隊則對機器視覺進行深入研究,致力于面向機器視覺的AI集成。
談到今年大熱的協作機器人,曹宇男更是滔滔不絕。在他看來,將協作機器人稱為下一代機器人更恰當,其屬性更像是一個工具,憑借其小型化、高易用性、制造成本低、價格更便宜,多傳感器融合、應用范圍更廣等特性,讓大小機器人企業都躍躍欲試。
但是,產品能上市并實現量產的廠家并不多。曹宇男認為主要有三大原因。首先,協作機器人最核心的技術仍然是控制,這是產品PK的重中之重。“協作機器人的控制不僅包括又快又準、奇異點的避障、軌跡規劃等傳統工業機器人運動控制的基本要求,還包括拖動示教、自主避障、力矩實時前饋、碰撞檢測、視覺的集成等。”
“未來,協作機器人將是‘智能的工人’,擁有自主決策的能力。因此,協作機器人的爆發潛力巨大,核心就在于誰掌握了‘控制’這一制高點。”曹宇男說道。
此外,高度集成化的關節同樣是技術關鍵點,減速機、電機、驅動、抱閘等高度集中化的模塊,決定了機器人本體的精度和能力。
與此同時,協作機器人的競爭力還體現在成本控制上。在曹宇男看來,成本的控制能力一方面依賴于整個國產機器人核心部件的產業升級。另一方面,產品越自主,成本越低。
在上海工博會上,艾利特首次展出了其七軸協作機器人的樣機,這款協作機器人正是集齊了以上三大核心競爭力。EC75協作機器人嵌入了艾利特完全自主研發的控制系統和模塊化關節,集成了最前沿的AI能力,在保持高性能的同時實現了極致的成本控制。
“艾利特的七軸協作機器人將于2018年6月上市并量產,對標庫卡的iiwa,預售價格將低于7萬”。曹宇男透露,屆時除了發布七軸的3kg和7kg兩款不同負載的產品以外,六軸協作機器人也將同期發布。
曹宇男還透露,艾利特正在蘇州建設6000平方米左右新工廠。“截至目前,蘇州工廠的人力部署已基本完成,年后將開始產品的批量化生產。”他介紹,“蘇州工廠將成為公司的總部,主要負責產品的落地;北京子公司則是前端研發中心,確保機器智能、高工藝研發等前沿技術的領先,打造‘智能工人’。南通公司作為艾利特的子公司繼續留存。”
3、關于“智能”和“未來”的表達
“占據制高點”一直是艾利特秉持的信念,以求“沉默中爆發”,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一信念在艾利特最新推出的demo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智能物流實時物體分揀與抓取系統中,應用了最新的深度神經網絡(DNN)技術,基于自主開發的物體識別、抓取位姿預測算法,引導機器人實現對隨機剛性物體的精準抓取,而并不需要事先獲取任何物體模型數據。
該系統通過2D和3D數據的融合,降低深度視覺傳感器的精度要求,提高抓取成功率、增強抓取系統的通用性,并支持混雜物體抓取。
曹宇男介紹,這一展示型demo最大的特點是隨便一個物品,如手機、水杯、紙盒等,只要不超過機械臂的負載能力,機器人就可以抓緊物品,通過自主學習和自主決策實現分揀。
該系統可以與協作機器人實現天衣無縫的配合,廣泛應用于3C、物流、零售、餐飲等行業,為工業環境的“智能工人”和服務業機器人的抓取應用提供堅實基礎。
關于“未來”的表達,艾利特還展示了一個更有趣的demo——機器人疊衣服。“相比于固體或剛性體,衣服作為柔性體,它對機器人的識別能力要求更高。因為機器人每做一個動作,衣服的形狀隨之不斷變化。柔性抓取成為了世界級的難題。”曹宇男指出了該方案的難點。
艾利特的機器人疊衣服系統通過深度強化學習算法和深度視覺傳感器精準定位衣物疊取點,定位速度快、精度高,自動尋優最佳運動軌跡,實現疊取效果。該系統還使用了仿真環境快速建模和遷移學習方法,加快學習速度、降低數據采集成本,最終將仿真結果映射到真實機器人操作中。
“這兩個demo只是純粹的demo,你問我它們有什么實際應用場景?有沒有客戶在試用?我只能說沒有。”曹宇男直爽地表示:“這兩個‘表達’為了展示艾利特的技術高度,表明機器視覺結合AI已經逐步落到實處,未來將繼續拓展到3C、醫療、智能抓取和分揀、新零售、教育等行業。”
2017年,艾利特實現了3000萬的營收。對于已經到來的2018年,曹宇男表示,將借力5000萬的A輪融資,繼續打磨傳統工業機器人控制系統和驅控一體、3C集成的技術,同時實現協作機器人的上線,目標營收達到8000萬到1個億,協作機器人目標銷量為300臺到500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