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去年年底開始,服務機器人餐廳如雨后春筍一般,我們經常就看到機器人餐廳出現的消息。一個個會賣萌,會聊天,會上菜,甚至可以為食客提供娛樂服務的機器人,讓我們不禁感嘆,難道服務員這項工作也要被它們“搶”走了么?

一個餐廳引進機器人的一個目的就是省錢,根據估算,一臺機器人服務員一年的運行成本是67000元,一個普通的服務人員一年的投入也達到了46800元,一臺機器人工作量可以頂一個人工。雖然機器人服務員的前期投入比較大,但是只要可以連續使用幾年,那就可以達到省錢的目的。

然而事情并沒有這么簡單,最近,一則“機器人服務員被炒魷魚”的新聞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細細探究,我們發現,機器人服務員雖然可以吸引食客們的關注,但是“情商”明顯不足,無法達到與顧客交流的程度。再者,機器人服務員“業務”也不夠熟練,端菜只能端一些特定的菜品,由于機器人送餐過程中振動頻率較大,容易導致盤子里的食物溢出,為了安全餐廳就不能讓機器人端一些帶湯汁的食物,這就使得機器人服務員的適用范圍變得狹小。

此外一些人工服務,機器人服務員也無法完成,比如:為客人及時添茶水,拿紙巾、推薦一些特色菜等工作,這些都是機器人服務員沒法勝任的工作,顧客因為好奇而來,但是在餐廳的體驗卻受到影響,難以留住更多的食客。
就目前來看,機器人服務員只是一個吸引顧客的噱頭,其核心的功能卻并不是十分完善,一些餐飲服務必備的技能它都沒法掌握,可以說機器人服務員目前只是一個“披著人皮的運輸機”。機器人服務員要想“保住”這份工作,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