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靜 通訊員白進 張洋)日前,水兵軍醫大學第一隸屬病院(上海長海病院)創傷骨科許碩貴傳授團隊應用“智微天眼”骨科手術機器人30分鐘樂成完成骨盆骨折微創手術。這是許碩貴團隊對創傷病人實現智能、微創、高效救治的又一科研探索,個中的原創核心技術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手術機器人裝“智微天眼”,骨盆骨折手術30分鐘搞定(央廣網發 長海病院供圖)
2021年3月27日,27歲的小魯不幸發作車禍,事先就感到右邊腹股溝劇痛,沒法站立翻身,被告急送往長海病院急診救治。許碩貴傳授接診后,立即對小魯傷情舉行全面評價并擺設相干查抄。經X片、CT輔佐查抄顯現,小魯為左髖臼橫行陪后壁骨折,還便是老百姓常說的骨盆骨折。
骨盆骨折手術的優化改良一直是創傷骨科的熱門和難點,既往手術醫治的“大切口”要在下腹部開一個10—20厘米長的刀口,對骨折部位舉行普遍的表現才氣保證正確的復位。因為接近膀胱、尿道口、血管、神經等組織,手術時很輕易使其受損,風險極高。傳統手術關于骨盆骨折的病人來講,是繼骨折以后的又一次大創傷,病人恢復起來須要很長的時候。
許碩貴團隊針對這一系列手術難點題目,自2011年起頭自立研發新型激光定位導航(手術)體系,使外科醫生可以精準找到病人體內金屬異物且幸免大切口,至今金屬片掏出成功率100%,此中包含多例剖解位置龐大、表露定位艱巨、外院屢次手術失利的病例。但這只是處理了精準定位題目,為了實現智能、微創、高效的救治,許碩貴團隊又起頭了科研探索。
經由不懈努力,2020年許碩貴團隊正在原有的激光定位導航技能基礎上,研發“一腦(智腦)兩臂(C臂機和機械臂)智微天眼”骨科手術機械人,并投入臨床利用。這套體系以大夫的思惟形式和心理機制為底本,經由過程一系列合作取和諧算法,將機械的節制奇妙融入大夫原有的事情步驟,構成極優的人機協同節制后果。這個中焦點的激光發射裝配(機械臂)的周密制作取節制、自標定二維三維圖象轉換(人工智能算法)等兩項我國原創焦點技能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這兩項核心技術使‘智微天眼’三維定位導航機器人體系擺脫了對CT等大型高貴儀器的依附,行使幾近全部手術室城市裝備的C臂機便可完成,可以掩蓋海內各層級病院手術需求,特別適用于田野、淺易手術室等特別環境下的金屬異物掏出、微創置釘、深部組織穿刺等快速措置,正在進步救治效力的與此同時低落手術難度,便于下層大夫進修把握。”許碩貴傳授引見說。

顛末周密的術前評價,許碩貴團隊決議利用“智微天眼骨科機器人”為病人小魯實行骨盆骨折內固定手術。
4月6日手術入手下手,手術機器人上場。只見C臂機正在病人的骨盆部位舉行360度全景掃描,哄騙“自標定二維三維圖象轉換”技能將收羅的術中數據取術前CT數據舉行切確婚配,獲得了手術地區神經、血管等具體干系圖。再哄騙“智腦”計算機肯定骨折線的位置、并正在狹小的盆骨中規劃出最好的置釘固定線路。末了將相干數據傳輸至機器臂中。正在機器臂的引誘下,避開神經、血管、尿道口,樂成正在骨折地區置入一枚適用于固定骨盆骨折的螺釘。縫合傷口,手術圓滿樂成。
手術過程流利,總時長約30分鐘。取傳統的開放前路手術相比,手術時長縮短70%,與此同時還縮短了病人術后的病愈時候。
3周后,小魯能夠下床走路。出院時小魯和家人感謝的握著許碩貴傳授的手說:“本來覺得很大的手術,沒想到不到一個月就病愈了,謝謝長海病院,謝謝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