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產手術機器人樣機即將亮相
2025-01-04

除此之外,在研制手術機器人方面還存在著專利難題。據王共先介紹,“達芬奇系統”的研發公司對每一項技術都進行了專利注冊,保護其知識產權,這就意味著我們如果要研制自己的手術機器人就需要規避一些已有技術。
“知識產權在美國人手上我們也沒有辦法,例如裝在操作臂遠端的手術器械每一次使用都將記錄備案,在使用10次后就不聽使喚了,需要更換新的手術器械。雖然這保證了手術的安全性,但是10次實在太少了,這幾乎是強制更換。”據介紹,在一次普通的機器人手術中,手術器械需要更換一到兩次,而一個手術器械的價格就達400多元。
措施:“省產”手術機器人從單臂做起
我國還在對手術機器人上進行探索,那么國產手術機器人研制是否會有所突破?而我省是否有研制手術機器人的意向?
去年4月,由天津大學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微創外科手術機器人,成功為長沙的三位患者解除病痛,標志著該科研成果正式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有望3年內投產。業內人士分析,一旦技術成熟,國產手術機器人投入市場后,預測價格只需進口的三分之一,將對目前一枝獨秀的手術機器人市場造成良性的沖擊。
國產機器人還在孕育當中,對于“省產”機器人我省又有何動向?“我們做不了四個手臂的機器人,那就從單個手臂的做起,幫助醫生做一個簡單的動作也好。”據王共先介紹,我省正在研制本土手術機器人,由于技術限制只能從最簡單的單臂機器人開始,目前已經取得突破,樣機有望近期亮相。
建議:將部分機器人手術納入醫保范圍
我省手術機器人的手術費用要比人工手術高上1到2萬元,雖然機器人手術后將大大減少住院時間以及康復費用,但是不少市民仍然認為機器人手術“劃不來”,不愿意進行機器人手術。
“機器人手術畢竟是新的東西,市民不是專業人士,所以不是很懂,認為一些成功率較高的手術還是讓醫生‘手工’做比較好,畢竟技術已經成熟,基本不會失敗,何必要去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呢?”在南昌一些市民看來,手術機器人或許只是一個噱頭,而且手術費用又相對較高,就算總費用與人工手術持平,也難以消除疑慮,只有在人工手術風險較大的情況下,才愿意嘗試機器人手術。有專家表示,手術機器人在一些高難度手術中優勢極其明顯,如前列腺癌根治術、全腔內心臟搭橋、膜瓣成型與置換、心臟腫瘤切除等,建議將手術費用納入醫保或者部分納入醫保,一方面可以減輕患者的負擔,另一方面也可以顯示出政府對于手術機器人的支持態度,消除市民的疑慮。